版次:007 作者:赵瑜2024年12月06日
书香能致远,读书正当时。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以书养身,以学养气。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从此,“三上”成了古人读书学习的经典地方并流传至今。现代的车就是古时的马,在车上看书,时间看似零碎,浮光掠影,不求甚解,但若偶有所得,则欣然自喜。
一次坐轨道交通环线,我发现站台上多了一个像快递柜一样的公共图书馆:“巴·掌书”。亮晶晶的柜子,一格一格,装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五颜六色的,四四方方的,颜值拉满。阅读者可以在这一站挑选一本书,下一站还。同行人在环线南湖站借到两本书,一本公章是“重庆市图书馆”,另一本是“渝北区图书馆”。她惊呼:“这本书好火,我昨天才在书店买了一本,早知道借得到,我就不买了。”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全民阅读的关键力量。它是文献存藏机构,是免费的图书阅览室和自习室,还可以是电子资源库和线上课堂……听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巴·掌书”进轨道交通项目于今年4月就启动了,项目将“全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便民服务网”与日均承载400多万人次出行重任的“城市轨道交通网”进行双网融合,旨在以“阅读+交通”的方式,为市民提供“零费用”“随处用”“随身用”的阅读新体验,打造具有巴渝特色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
南岸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骄傲地给我介绍,南岸区的7个站点已实现“巴·掌书”六千多次的借还次数。他们选小开本图书,尺寸不超过长185毫米、宽150毫米、厚40毫米,具有便携带、易阅读特点。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科普、地方文献等类别,为通勤、旅行中的市民提供“轻阅读”新体验。当环线弹子石站内的“巴·掌书”自助借书柜正式亮相,首次借书的市民可使用身份证、社保卡、渝快码、我市各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等,通过简单操作就能免费借阅时,让更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移动图书馆”,也让市民意识到,原来图书馆还有这样的“打开方式”。
学者杨绛先生曾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这段话多么适合“巴·掌书”啊,在匆匆的行旅中,我求知若渴地走向这个漂亮的柜子,悄悄地一借一还,就完成了对大师、对作家的隐身访问。而图书馆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随着活泼俏皮的轨道列车穿行在两江之上、南山之麓,让读者感受到南岸的千年文脉芬芳流淌。
在轨道列车上读“巴·掌书”,正如文人坐在葡萄架下,扎扎实实地嗅着草木的气息,文思如泉涌。有一次我借了一本关于花草的诗文集,看了好几个站,一路都是花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总是这样惹人喜欢;“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花的红妆啊,跟美人真有得一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遥想种荷花得多大一块水田啊,还是试试袖珍的碗莲好了;读到写玫瑰的“状如云母,色如紫金,重沓可开,析之则薄如蝉翼,积之乃如纱毂”;把文字嚼一嚼,口中竟也如嚼玫瑰般甘甜。直到报站声响起,才惊觉,原来我在坐轨道列车,而不是在花园游玩。
“巴·掌”之间,列车已远。欧阳修的读书快乐,我体会到了,您也来试试?
(作者单位:南岸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