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7 作者:2024年12月09日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张雪佳
午休本该是宁静的,然而,三种不同寻常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嘘——嘘”,这是小孟鼻子深处发出的轻微却持续的响声;“噗——噗”,小石的声音则带着几分孩子气的俏皮,像是偶尔冒出的气泡;“轰——轰”,最为震撼的当数小杨,他的打呼噜声如同远方隐隐传来的雷鸣。
“三重奏”在午休时光里显得格外突兀,悄然在教室里编织了一张复杂的情绪网。三位同学的周围,孩子们的反应各异。有的投去好奇的目光;有的则忍不住嘴角上扬,眼中闪过一丝顽皮的笑意;更有甚者,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嘲笑。
我深知,这些刚踏入初中校园的孩子,正处于道德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次打呼噜的小插曲,是引导孩子们学会尊重与理解、培养同理心的绝佳机会。当呼噜声再次响起时,我轻轻走到小孟、小石和小杨的座位旁,轻拍他们的肩膀询问原因,提醒他们调整睡姿,试图以物理方式减少呼噜声。同时,我在外卖小程序上下单了耳塞。
午休结束后,我立马组织了一场微班会,首先向同学们提了三个问题。
1.他们三人是否故意发出声音?
2.如果自己有鼻炎,希望别人如何对待?
3.嘲笑别人的困难或尴尬,会给被嘲笑的人带来什么影响?
孩子们在交流中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完美。三位同学因身体原因无法控制自己,并不是故意想给大家带来困扰。不该嘲笑他们!
我进而引导他们,对待他人,我们要有一颗宽容、尊重的心,因为宽容、尊重是理解的前提,也是成长的基石。
接下来,我将午休期间下单的耳塞作为孩子们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成长礼物,有一位孩子拿到耳塞后,真诚而深刻地分享了他的想法:“面对三位同学并非有意制造的噪音,我们有些许介意,这恰恰提醒了我们,晚自习时我们更应保持安静,绝不能因自己讲小话而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此言一出,全班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一观点的赞同与支持。这一刻,我看到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尊重与理解的深刻领悟,以及他们主动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决心,这让我深感教育的力量与美好。
“我们班没有嘲笑”的理念成为孩子心中温暖的力量!在我们班,每个人都是被接纳和爱护的。
记得上个月,小李同学因“亲戚”渗透在裤子上,在众人面前显得有些狼狈。周围的孩子纷纷伸出援手。有的男同学直接把外套借给小李,围在腰上,有的递上卫生巾,还有的孩子来找我给小李家长打电话送裤子,小李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友善与温暖。那一刻,小李的脸上不是尴尬,而是感动与感激。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班司空见惯。
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班级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相互成就中共同成长。将午休小插曲转化为美丽的遇见,不仅让我和孩子们在教育的旅途中收获了成长与爱,更为班级文化的持续繁荣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