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作者:2024年12月13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眼部疾病、神经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全面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知识至关重要。
一、饮食护理:合理规划,均衡营养
饮食是糖尿病患者护理的基础环节。首先,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确保热量摄入既能满足身体基本需求,又不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碳水化合物应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豆类等,减少精制谷物和糖的摄入;蛋白质来源以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为主。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搭配,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充足供应。此外,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二、运动护理: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适当的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诸多益处。它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减轻体重。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运动时间一般建议在餐后 1 - 2 小时进行,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运动 5 次。运动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如热身运动,避免运动损伤;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若血糖过低,应及时补充含糖食物。运动后也不要立即停止,应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拉伸运动,以缓解肌肉疲劳。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急性并发症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计划或暂停运动。
三、药物护理:遵医嘱用药,确保疗效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等。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或注射胰岛素,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服用时间各异,患者应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特点,如磺酰脲类药物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而二甲双胍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等。胰岛素注射时,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如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注射角度和深度等,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或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同时,患者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服降糖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低血糖等,胰岛素可能导致低血糖、注射部位过敏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四、血糖监测:定期监测,及时调整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患者应定期使用血糖仪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一般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通过监测血糖,患者可以及时发现血糖异常,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HbA1c控制在7.0%以下。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全面掌握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和并发症护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有效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