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喊你减肥啦

跟着儿童减肥科学指南行动起来

版次:004    作者:2025年03月14日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一、儿童肥胖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全球儿童肥胖率持续攀升。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更与2型糖尿病、脂肪肝、性早熟等疾病密切相关。

二、儿童减肥三大误区

儿童减肥可不是“少吃多动”这么简单,它是一场需要科学、耐心与爱的持久战。

(一)“速战速决”陷阱。突击节食、高强度运动可能让孩子短期内减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甚至患厌食症。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黄金期,每日必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蛋、奶)、钙(如深色蔬菜、豆制品)和维生素。

(二)“体重达标=健康”的伪科学。BMI指数(体重kg/身高m^2)只是参考指标之一,健康与否,还需结合体脂率、腰围、生长曲线综合评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王念蓉温馨提示,有些孩子体重正常却存在“隐性肥胖”(内脏脂肪超标)问题,而某些肌肉量高的孩子可能BMI超标但体脂健康,需要综合多个因素对孩子体重健康情况进行科学评估。

(三)药物/代餐的滥用。目前全球尚未批准任何12岁以下儿童专用减肥药。网红代餐产品往往缺乏儿童必需的营养素,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大脑发育。

三、儿童减肥科学指南

(一)制定健康计划。儿童肥胖实际上是家庭生活方式的投射。研究表明,父母中有一方肥胖,孩子肥胖概率增加3倍;双方肥胖,孩子肥胖概率高达10倍。因此,儿童减重不是小朋友一个人的事,全家一起动员,效果才会更好。

1.全家共同制定健康计划,避免给孩子“特殊化”饮食。

2.用家庭徒步、骑行取代“聚餐式聚会”,用亲子厨房活动培养健康饮食观。

3.定期体检:不要只关注秤上的数字,定期监测孩子身高、体重、骨龄、肝功能、血糖等指标也很重要。

(二)合理搭配饮食。“红绿灯”法则:绿灯食物(蔬菜、全谷物、低糖水果)占餐盘50%,黄灯食物(瘦肉、豆类)占25%,红灯食物(油炸食品、甜饮料)每周≤1次。

烹饪升级:用清蒸、烤制替代油炸,以天然香料(如柠檬、姜蒜)替代高盐高糖酱料。

零食小巧思:用酸奶+水果替代蛋糕,用海苔、原味坚果替代薯片。

(三)坚持锻炼身体。WHO建议儿童每日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球类),且每周3次强化肌肉骨骼的活动(如跳绳、攀爬)。避免久坐,每学习3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用亲子游戏替代短视频时间。

(四)保证充足睡眠。减肥跟睡觉还有关系?那当然!瘦素可以抑制食欲和促进脂肪分解,胃饥饿素则负责刺激食欲和加快食物的消化,当睡眠不足时,胃饥饿素的水平升高,导致食欲增加,同时瘦素的水平降低,减少了对食欲的抑制,从而形成负面循环。学龄儿童需保证9-11个小时睡眠,睡前2小时避免接触电子屏幕,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五)给予心理支持。比减重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尊心,千万不要当众评论孩子的体重,“批评和贬低”会让孩子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影响亲子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小胖墩”往往可能因为体重超标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家长们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校园霸凌迹象,发现孩子不开心,及时沟通并向老师反馈问题。

儿童减肥的终极目标不是塑造“完美身材”,而是培养受益终身的健康习惯。一棵幼苗的成长需要阳光而非狂风,孩子的身体需要科学地呵护而非焦虑地改造。用耐心浇灌,终将收获健康自信的生命之花。 重庆妇幼保健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