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3 作者:2025年03月21日
急性胆囊炎是因化学性刺激、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多伴有右上腹痛、发烧、腹胀便秘等症状,若未及时采取科学治疗措施,可增加胆囊坏疽、穿孔等并发症风险,严重危及患病群体的生命安全。由于急性胆囊炎患病率随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为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和掌握疾病知识,下面就急性胆囊炎诊断与治疗展开详细讲解。
(一)急性胆囊炎发病原因
①胆囊结石:约95%的急性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常因结石阻塞胆囊管,致使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诱发急性胆囊炎。②胆囊息肉:胆囊息肉阻塞胆囊管,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诱发急性胆囊炎。③胆汁淤积:胆汁长时间淤积于胆囊形成胆泥或胆固醇结晶,引发急性胆囊炎。④细菌感染:因胆囊管堵塞,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诱发胆道感染。⑤其他因素:外伤、脓毒症等因素也可导致急性胆囊炎。
(二)急性胆囊炎临床症状
①疼痛:右上腹、上腹或剑突下出现阵发性腹痛或持续性腹痛,疼痛时间通常在饱餐后、夜间,可放射至右肩部或后背部。②黄疸: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伴随炎症消退而减轻。③消化道症状:因胆汁分泌、排泄受阻,急性胆囊炎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反酸等消化道功能异常症状。④发热:通常不会超过38.5℃,严重者出现寒战、高热。
(三)急性胆囊炎临床诊断
①体格检查:一般触诊可见患者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墨菲征(Murphy)检查阳性。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清酶检查可见ALT、ALP、AMY升高。在获得胆汁的情况下,急性胆囊炎患者可开展细菌培养。此外,血气分析、肿瘤标记物、血清炎性因子等血液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健康状况以及有无感染。③影像学检查:急性胆囊炎首选超声检查,典型表现为胆囊肿大,壁增厚或毛糙,呈“双边征”。腹部CT可提供详细的胆囊和周围组织图像,对诊断有无胆囊穿孔、坏疽性胆囊炎具有指导作用。肝胆MRI作为补充检查技术,可清晰显示胆囊的形态和功能。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可明确梗阻部位、程度,通常在常规检查后进行。
(四)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
①药物治疗:头孢菌素、青霉素等抗生素应根据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实际病情、病菌培养结果予以综合考虑,旨在消除胆囊炎症,进一步控制感染。其次,熊去氧胆酸、硫酸镁等利胆药物,有助于缓解患病群体黄疸、恶心等不适症状,在减少胆汁淤积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发作风险。此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有助于缓解因急性胆囊炎引起的疼痛症状。②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等手术治疗有助于彻底切除病变胆囊,从而解决胆结石问题,防止炎症反应再次发作。针对于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而言,手术治疗可快速控制病情,避免疾病恶化。③中医治疗: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有助于缓解胆囊炎症;疏肝利胆的中药方剂有助于调节肝脏功能,适用于因情志不畅诱发疾病者;消炎利胆片可抑制细菌生长,缓解不适症状。其次,针灸肝俞、胆俞、日月俞等穴位,有助于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症状。另外,通过按摩肝经、胆经等穴位,有助于舒筋活络,调和气血,进而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为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加重病情,中医建议急性胆囊炎患者摄入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的食物。
(五)急性胆囊炎注意事项与预防
急性胆囊炎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开展药物、手术治疗,并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康复期间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增加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量。
总之,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制定,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为保障治疗效果,应加强预防和保健措施,切勿自行用药或擅自尝试各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