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4 作者:2025年03月21日
想象一下,你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手术,比如心脏搭桥手术,你满怀希望地期待着重获新生。然而,术后几天,你却开始发烧,胸部伤口红肿、疼痛,甚至渗出脓液。这很可能意味着你遭遇了手术部位感染(SSI),一个可能让康复之路变得异常艰难的“拦路虎”。
手术部位感染:不容小觑的“隐形杀手”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细菌或其他病原体侵入手术切口或手术区域,引起的感染。它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
1.感染的“深度”:①浅表切口感染:感染仅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通常表现为切口周围的红肿、疼痛、发热和少量脓液。②深部切口感染:感染累及肌肉、筋膜等深层组织,症状更为严重,可能出现剧烈疼痛、高热、大量脓液,甚至伤口裂开。③器官/腔隙感染:感染发生在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如腹腔、胸腔、关节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腹膜炎、脓毒血症、关节炎等。
2.感染的“时间”:①早期感染:发生在术后30天内(植入物手术为1年时间)。②晚期感染:发生在术后30天内(植入物手术后1年时间)。
“罪魁祸首”:细菌的入侵途径
手术过程中,皮肤屏障被打破,细菌就有了可乘之机。这些“罪魁祸首”的来源主要有:
1.“内源性”感染:患者自身的皮肤、鼻腔、肠道等部位存在大量细菌,在手术后,当患者免疫力下降时,它们就可能趁机作乱。例如肠道手术后,肠道内的细菌可能进入腹腔引起感染。
●“外源性”感染:①手术室的空气、器械、敷料等如果消毒不彻底,就可能携带细菌。②医护人员的手、衣物等如果清洁不到位,也可能成为细菌传播的媒介。例如,如果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伤口前没有严格洗手,就可能将细菌带入伤口。
“高危人群”: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减弱。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血液循环较差,伤口愈合慢,容易滋生细菌。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影响免疫功能和伤口愈合。免疫力低下者:长期服用激素、患有艾滋病等。吸烟者:吸烟会损害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营养不良者: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缓慢。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者:手术时间越长,创伤越大,细菌侵入的机会就越多。紧急手术患者:紧急手术往往准备不足,感染风险较高。
“防患于未然”:如何有效预防?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术前准备:①术前洗澡或清洁手术区域,保持皮肤清洁。②不应常规清除术区毛发,除非毛发影响手术。如确需去毛,应使用剪刀剪毛,不应使用刀片刮毛。在临近手术时去毛。③如有吸烟习惯,术前戒烟。④如有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⑤如有营养不良,术前改善营养状况。⑥遵医嘱使用术前预防性抗生素。
2.术中控制:①选择正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②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消毒彻底。③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
3.术后护理:①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污染。②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如有红肿、疼痛、流脓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③遵医嘱使用术后抗生素。④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均衡的营养,有助于伤口愈合。
实例解析:
1.一位接受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术后严格遵医嘱进行伤口护理,并注意观察伤口情况,最终顺利康复,没有发生感染。2.一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腹部手术后,由于伤口较深,且术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伤口愈合缓慢,最终发生了深部切口感染。
权威信息来源:
1.世界卫生组织(WHO):《手术安全指南》。2.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3.《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结语:手术部位感染虽然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它,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术后如有任何不适,请务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