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寺为何无寺?

苑露译 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

版次:007    作者:2025年03月28日

你听说过重庆的“上清寺”吗?第一次听到这名字,你八成会想,大概是个有故事的古寺:“走,去逛逛!”可到了才发现——寺呢?

别慌,这可不是“标题党”,而是真实的“历史谜题”!重庆著名作家罗渝还为“失踪的上清寺”写过小说,同名小说甚至还被改编成言情+悬疑+探险的电视连续剧——《失踪的上清寺》。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地名背后,藏着怎样的山城记忆。

起源:明代三清庙的兴起

上清寺的得名,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

当时,一位乡绅在今天的天坛新村和口腔医院位置修建了占地400多平方丈的“三清庙”,供奉道教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庙内殿堂众多,包括玉皇殿、财神殿等,香火鼎盛。

因地处嘉陵江畔,舟楫便利,逐渐形成集市,吸引了商贩与信徒,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

可谁能想到,几百年后,寺庙竟“凭空消失”,只留上清寺这样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地名?

消亡:战乱与动荡

寺庙的消亡,与近现代动荡的局势密不可分。

军阀混战(1924年-1925年)时期,川军刘湘与贵州军阀袁祖铭在此激战,寺庙神像被毁大半,庙宇沦为油库仓库。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警察局占用庙堂办公,寺庙名存实亡。

1966年后,寺庙残存的建筑被彻底拆除,仅存“上清寺”这个地名被载入《重庆地名志》和《重庆市地名词典》。

上清寺曾被称为“洋人街”

上世纪20年代,上清寺一带曾被称为“洋人街”,聚集了教会学校(如淑德女子学堂)和洋人墓地等,西方教会活动频繁。

1929年,为了新城的建设,时任市长潘文华修建首条公路(通远门至曾家岩),上清寺成为连接新旧城区的枢纽,名流公馆林立,被誉为“重庆大脑”。

1966年,嘉陵江大桥通车,上清寺转盘成为五岔路口,至今仍是轨道交通2、3号线换乘中心。

1950年-1980年,上清寺转盘旁曾矗立着“重庆第一高楼”工业展览馆(3层楼高),举办过法国图书展等国际活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会展鼻祖。

传承:记忆的另一种延续

地名是城市的记忆,尽管三清庙和上清寺都消失,但上清寺的地名因文化惯性得以保留。

今天的上清寺转盘人行天桥建于1985年,是重庆首座环形天桥,设计师李明道曾用竹捆绑结构建造临时电影院(向阳电影院),放映《向阳院的故事》时座无虚席。

如今,我们漫步中山四路,黄葛树荫下的老建筑与火锅香气交织,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寺庙虽逝,但它的名字早已刻进山城的DNA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