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常用药物解析

李婷玉 桂林市人民医院

版次:011    作者:2025年07月04日

一、高血脂的危害与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在我国,成年人高血脂患病率已超过35%,这一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大幅攀升。高血脂就像潜伏在血管中的“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健康,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然而,血脂异常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干预。可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降脂药物,患者往往陷入选择困境。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副作用各不相同,若盲目用药,不仅可能无法有效控制血脂,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二、他汀类药物:降脂“基石”

在降脂治疗领域,他汀类药物堪称“明星选手”,其核心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肝脏内的HMG-CoA还原酶。这一酶在胆固醇合成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抑制它,能有效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量,从源头上调控血脂水平。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便是他汀类药物中的典型代表。它们凭借出色的降脂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于冠心病、脑卒中等高危患者,能稳定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三、贝特类药物:甘油三酯“克星”

在血脂调节的“武器库”中,贝特类药物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占据重要一席。这类药物能激活PPARα受体,这一受体在脂肪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当PPARα受体被激活后,可显著促进脂肪酸氧化分解,加速甘油三酯的代谢,从而有效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非诺贝特和苯扎贝特就是贝特类药物的典型代表。它们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疗效显著,能针对性地改善血脂异常状况。然而,在联合用药方面需格外注意。贝特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时需谨慎,因为两者联用可能增加横纹肌溶解风险,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四、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肠道“拦截者”

在降脂治疗的策略中,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凭借独特机制成为重要补充。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NPC1L1蛋白,从源头减少胆固醇的肠道吸收,为血脂管理开辟新路径。依折麦布是该类药物的典型代表。其核心优势在于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时,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显著增强降脂效果。对于单用他汀类药物后血脂仍不达标的患者,或因不耐受他汀类副作用而面临治疗困境的人群,这类药物提供了新的选择。与部分降脂药相比,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副作用相对较少,安全性更高。不过,患者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期监测血脂及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PCSK9抑制剂:新型降脂“利器”

在降脂治疗领域,PCSK9抑制剂的出现为高血脂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其作用机制独特,通过精准抑制PCSK9蛋白,减少该蛋白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降解,从而增加LDL受体的回收利用,大幅提高肝脏清除血液中胆固醇的能力。依洛尤单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它们主要适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这类患者因遗传因素导致胆固醇水平极高,传统药物难以有效控制;也适用于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使用上,PCSK9抑制剂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每2-4周注射一次。同时,由于其生物制剂的特性,需冷链保存以保证药效。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定期监测血脂等指标,以更好地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六、患者自我管理:药物与生活方式协同

在血脂管理中,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与医疗手段同等重要。DASH饮食作为降脂的“黄金法则”,强调低饱和脂肪、高膳食纤维的摄入模式,通过减少动物脂肪、增加全谷物、果蔬的比例,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为血管健康筑牢根基。运动方面,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是国际指南推荐的“标准剂量”。这类运动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加速甘油三酯代谢,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形成降脂的良性循环。药物管理上,患者需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及肌酸激酶,尤其需警惕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抗真菌药等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