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7 作者:蒲霜2025年08月07日
西南医院神经外科的重症监护室外,有一群特殊的等候者——病人的家属们,因共同的牵挂而汇聚于此。妈妈刚经历脑膜瘤手术,也躺在这ICU里与病痛博弈,我便成了焦急等候者中的一员。
这里,是焦虑与希望拉扯的战场。厚重的门隔开两个世界,门外家属们紧攥的心,随着门内亲人的每一丝气息沉浮。可就在这看似压抑的空间里,一种无声却汹涌的力量,正以温情为底色,悄然生长。
ICU的铁律将探视拒之门外,医生每日查房后的沟通,便成了连接生死两头的唯一“纽带”。每当有医生推开那扇门,家属们瞬间围拢,像极了溺水者扑向浮木,那期待的眼神里,满是对生命希望最本能的抓取。医生们耐心拆解专业术语,把“生命体征平稳”“意识稍有恢复”这些字句,轻轻放进家属们干涸的心坎。他们的声音,像是黑暗里凿出的光,让漫长等待中徘徊在绝望边缘的我们,看到一些希望。
护士与护工,是穿梭在希望与现实间的信使。她们深谙家属的焦灼,在送饭、递物的间隙,会特意放慢脚步:“今天阿姨能眨眼睛回应啦”“早餐比昨天多吃了几口”……零碎的话,像春雨润进干裂的泥土,那些被专业照料滋养出的微小进展,是我们熬过每一秒的底气。她们眼神里的温度,默默说着“别怕,有我们在!”这也让ICU的冷墙,涂上一抹人性的暖光。
家属间的联结,更藏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在ICU外,家属们谈论最多的就是“病人今天吃了多少”,有人因“多吃两口”笑出泪花,有人因“没进食”红了眼眶,可情绪从不会就此沉没——一句暖心的安慰,一次轻轻的拍肩,都会让陌生人的苦难瞬间共情。当病人被推出做检查时,所有人自发起身,一起帮忙推床、扶轮椅、递东西……没有犹豫,没有算计,只有“为亲人护航”的本能。素昧平生的共同托举,让孤立无援的等待,化作并肩作战的奔赴。
那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是这场守望里具象化的光。连续数天的等候,刻进眼底的疲惫,没能压弯他的腰。他主动迎向茫然的新家属,用“医生护士值得信赖”的笃定,用“几点送饭、在哪儿打热水、医生什么时候来”的细碎经验,把自己熬过的难,变成照亮别人的灯。他总是第一个冲去帮推病床,“小心门槛”的提醒,带动更多人加入互助。他让我们看见:即便无法替亲人痛,也能以凡人微光,为彼此撑出希望的天空。
在这里,身份、地位,统统失效,只有同为“守光人”的共情。我们因苦难相聚,却在相互扶持里,触摸到人性最本真的力量——那是对生命的敬畏,是陌生人之间无需言说的懂得,是困境中绝不独自沉沦的抱团。
ICU外的温情,是医护人员以专业托底的人文关怀,是陌生人打破隔阂的生命互助,是每一个微小瞬间里,人性主动选择的向阳而生。这些光汇聚成炬,在至暗时刻发光发亮:即便命运把我们扔进苦难深渊,人性的美好仍会倔强生长,而这份生长,值得我们含着泪、咬着牙,拼尽全力去守望——因为它不仅是亲人康复的希望,更是我们坚信“人间值得”的底气。(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龙水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