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长的艺术家

唤醒沉寂的老玻璃厂

版次:006    作者:2025年08月08日

未经改造的厂区一楼外墙,有些瓷砖已经脱落。

经过艺术家们的改造,厂区五楼焕然一新。

在重庆北碚,有一座沉寂多年的老玻璃厂,因一群艺术家的意外入驻而走红。没有商业包装,没有统一规划,生锈的货运电梯连接着破败的仓库与明亮的画室,四十余位艺术家的入驻让这里热闹起来。这座“自由生长”的创作天地,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

推开锈铁门

里面藏着个艺术世界

7月24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北源玻璃厂,它坐落在北碚区东阳街道的尽头。推开玻璃厂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一条荒芜的通道映入眼帘:砖墙斑驳,地缝蜿蜒,杂草丛生,空气中尘土与浓烈的油漆味交织。

一楼和二楼是仓储区,堆满物资。重庆晚报记者坐上货运电梯,电梯门在三楼拉开,景象陡然翻转:白墙、木地板、明亮的灯光,裸露的金属天花板下,艺术家们或凝神作画,或低声讨论,咖啡香在空气中飘散。水泥墙上涂鸦蔓延,装置雕塑点缀着走廊——这里,是四十余位画家、艺术家的创作空间。

雕塑家杨洪是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之一。初见杨洪,他身着简单T恤和牛仔裤,袖口沾着颜料,在工作室里整理工具。他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自己今年41岁,来自云南玉溪。2016年,他和同校的刘元老师偶然发现这片废旧厂房,“看中这里安静便宜”,便带着十几位老师租下,一待就是多年。

“刚来窗户都是坏的,刷墙、装玻璃全是自己干。”他笑着对重庆晚报记者说。如今工作室墙上挂满作品,深处小院改造成茶室,牵牛花沿墙疯长。

杨洪工作室对面是油画家林文的创作空间。36岁的林文齐肩长发,穿浅色衬衫短裤,正专注画画,谈吐文雅温和。“创作和生活几乎都在这里。”2021年经杨洪介绍,他搬来这里,将破旧的房间改造成明亮的画室。

这场自发的“空间改造”,将破败的工业空间,改造成了既是工作室也是家的艺术世界。

没有管理者

艺术家们的“自治社区”

据重庆晚报记者走访了解,五楼的“器·空间”和“序·空间”是这座工厂的核心所在,由杨述和倪昆主理,均为非盈利性质。自2006年起,这里便开展“青年艺术实验”与“国际驻地”项目,还和不少国际机构合作,每次展览都吸引众多参观者。

没有统一管理者,也没有运营团队,这个艺术社区却自发运转得井井有条。有时是艺术家朋友串门,随手摆几幅画就开了展;有时是开展正式驻地计划,邀请各地艺术家来此短期创作。目前在“序·空间”驻留的中国美院纤维艺术系艺术家石冰,已在此考察创作两个月,预计八月中旬举办个人展。

最初只有三五位艺术家在此安营扎寨,后来人越聚越多:有的是黄桷坪501艺术基地迁徙而来;有的是西南大学美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看中这里租金便宜、空间宽敞、工业风独特;还有人是慕名而来,一住就是好几年。如今,想租工作室的艺术家得排到明年下半年。据悉,目前每月的租金是7.5元/平方米。

多知道点

曾是全国玻璃仪器

十大货源之一

根据北碚区人民政府提供的信息,这里原为北源玻璃厂老厂区地址,其前身是1938年始建的重庆北碚玻璃仪器总厂,曾是全国玻璃仪器十大货源之一,其“福光”商标曾闻名遐迩。2016年,生产基地整体迁走,老厂区停产后闲置;2018年重庆北源玻璃有限公司正式启动老厂区文创改造项目,将其定位为“绿色经济示范点”,纳入区域文旅开发体系。

记者手记

改写城市的力量

闲置工厂,在许多人眼中不过是城市的褪色角落,静待时光侵蚀或被拆除。然而,几位艺术家入驻,在没有统一规划和商业包装的情况下,粉刷斑驳,修补旧窗,自己动手把破旧的厂房修缮成工作室。就这样,一座沉寂的旧厂区,慢慢被他们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空间。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蒋婷

实习生 于文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