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作者:2025年08月08日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如同一个悄然侵蚀健康的“阴影”,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1.帕金森病的真相探寻
1.1.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黑质位于大脑深处,这里的神经元负责合成和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就像是大脑中的“信使”,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协调人体的运动功能。当这些神经元大量受损,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脑对肌肉运动的调控就会出现紊乱。就好比一个精密的机器,缺少了关键的润滑剂,运转起来就开始出现问题。据统计,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程度往往超过50%,这使得多巴胺水平显著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1.2.症状表现。1.2.1.运动症状。1)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静止时明显,情绪紧张加重,睡眠消失。震颤频率4-6赫兹,幅度与持续时间随病情变化,后累及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2)肌强直:肌肉僵硬,被动活动关节有明显阻力,呈“铅管样强直”,部分伴“齿轮样强直”。这种阻力比正常高数倍,严重影响关节活动。3)运动迟缓:动作缓慢笨拙,起床、穿衣等日常动作困难。走路步伐变小,正常步幅为70-80厘米,患者步幅可能小于50厘米,双臂摆动少,转身难,易跌倒。4)姿势平衡障碍:病情进展后,站立行走不稳易摔倒。约30%-50%中期患者有此问题,因疾病影响平衡调节机制。
1.2.2.非运动症状。1)嗅觉减退:许多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就有嗅觉异常,约90%患者存在此问题,是早期重要警示信号。2)便秘:约70%-80%的患者出现,因疾病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3)睡眠障碍:超60%患者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问题,与神经功能紊乱及药物副作用有关。4)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幻觉、认知障碍等,约30%-40%有抑郁,10%-20%有幻觉,易被忽视却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
2.神经外科的“武器库”
2.1.药物治疗的局限与转折。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早期主要依赖药物,如左旋多巴类药物,它们可以补充大脑中缺乏的多巴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药物疗效会逐渐减退。一般来说,左旋多巴类药物在用药3-5年后,约30%-50%的患者会出现药效波动、剂末现象(药物作用时间缩短)以及异动症(不自主的异常运动)等并发症。就像一把曾经锋利的剑,随着使用逐渐变得钝化,这时候就需要神经外科的介入来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2.2.脑深部电刺激术(DBS)。2.2.1.原理:在大脑特定核团(如丘脑底核)植入电极,连接体外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发放微弱电脉冲刺激核团,类似为大脑电路装“调节器”,纠正异常神经电活动。合适电刺激频率130-180赫兹,强度2-5伏特,脉宽60-120微秒,具体因人而异。2.2.2.手术过程。1)精准定位:通过头颅MRI和CT检查,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安装头架,精准确定目标核团位置,定位误差控制在1-2毫米内。2)电极植入:局部麻醉下颅骨钻孔植入电极,患者清醒配合动作测试,电极长1-2毫米,直径约1.27毫米,材料生物相容性好。3)脉冲发生器植入:电极位置确定后,在胸部皮下植入脉冲发生器并连接电极。术后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参数,脉冲发生器体积较小,长宽5-8厘米,厚度1-2厘米。
2.2.3.效果与优势:约80%-90%接受该手术患者运动症状明显改善,且具有可调节性和可逆性优势,对大脑组织损伤小,降低手术风险。
2.3.其他神经外科治疗手段
除了脑深部电刺激术,神经外科还有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其他治疗方法。例如,对于少数药物治疗无效且适合的患者,可能会考虑进行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这些手术是通过破坏大脑中特定的神经核团来减轻帕金森病的症状,但它们是不可逆的毁损性手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进行毁损术时,通常会使用射频技术,将温度控制在45-50摄氏度左右,对目标核团进行选择性破坏,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结语:帕金森病是一种复杂而棘手的疾病,神经外科在其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脑深部电刺激术到其他辅助治疗手段,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让他们在与病魔的斗争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保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神经外科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