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作者:2025年08月08日
消化道是负责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生命线”,然而在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紊乱、生活压力加大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消化道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
(一)消化道早癌的高危因素
①不良饮食习惯:高盐、油炸类食品富含大量致癌物质(亚硝酸盐等);过热、过冷等食物可不同程度损伤消化道黏膜,增加癌变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持续刺激消化道黏膜,增加发病风险;酒精可让致癌物质快速进入消化道,并损伤食管、胃黏膜,增加消化道肿瘤患病风险。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持续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并且长期持续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③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慢性疾病迁延不愈,将增加癌变风险。④遗传因素:若直系亲属患消化道癌症,其患病风险随之升高。⑤年龄因素:由于人体机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食管癌、胃癌等消化道早癌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
(二)消化道早癌高风险人群
①食管癌高风险人群:1.年龄>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直系家属有食管癌或恶性肿瘤病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6.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等。②胃癌高风险人群:1.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癌前疾病;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等;7.血清胃蛋白酶原(PG)I浓度≤70µg/L且PGI/PGII≤7.0。③结肠癌高风险人群:1.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2.粪便隐血试验(FOBT)阳性;3.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4.既往有结直肠腺瘤史;5.本人有癌症史;6.有排便习惯的改变;7.合并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长期精神压抑等任意两种疾病者。
(三)消化道早癌早筛方法
通过检测血液中肿瘤细胞产生的肿瘤标志物,可直接反映肿瘤生长状况,并初步判断消化道癌症风险,但其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率,常作为消化道早癌筛查的参考项目。实际上,目前消化道早癌筛查主要是依靠内镜检查进行筛查,即一种借助内窥镜从肛门或口腔进入并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的早癌筛查手段,有助于清晰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微小病变。临床多见于常规内镜检查、色素内镜检查、电子色素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窄带光学内镜检查,最终结合病理检查确定是否诊断消化道早癌。因其具有直观精准、微创治疗的突出优势,现已成为早期发现消化道癌症的“金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胃镜检查前需禁食8h、禁水4h,而肠镜检查需提前1-2天吃流质饮食,并于检查前口服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磷酸钠盐等)进行肠道准备。若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需要术前禁食水2h以上。
①消化道早癌内镜表现:食道早癌白光内镜下黏膜颜色呈斑片状发红或发白,黏膜形态多为浅表隆起型、完全平坦型、浅表凹陷型,血管网模糊或消失,且放大内径下可观察ipcl扩张、扭曲等改变。胃早癌白光内镜下可见色调发红、发白或红白混杂,病变表面可能不规则,伴有糜烂、溃疡等改变,黏膜下血管纹理消失或中断,局部蠕动异常,放大内镜下可发现微血管改变等。②消化道早癌治疗:高风险患病人群应完善内镜检查,在确定诊断后尽早进行微创治疗,如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前者通过内镜注射生理盐水,在病变黏膜、固有肌层分离后使用圈套器切除病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治疗优势,而后者在于标记病变周围,注射液体抬举病变,并用高频电刀逐步剥离黏膜下层,直至完整切除病变,整体操作难度较高。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追加外科手术。
总而言之,消化道早癌筛查可帮助我们在无明显症状时及时发现异常病变,以便医疗工作者精准制定科学治疗方案,从而维护生命安全。为此,我们应提高消化道早癌筛查意识,并积极落实筛查工作,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