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等于没睡好吗?这个锅梦不背!

万欢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版次:012    作者:2025年08月08日

作为睡眠科护士,清晨查房时最常听到的抱怨之一就是:“护士,我做了一晚上梦,累死了!”仿佛“做梦”成了睡眠的头号敌人。今天,我必须为梦正名:做梦不等于没睡好,这个“锅”,梦真的不背!

一、梦是睡眠的“必需品”

我们每晚的睡眠由多个周期组成,每个周期包含深睡(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那些情节生动的梦,绝大多数就发生在REM期。REM睡眠是健康睡眠结构的关键环节,成年人每晚会经历数次REM期,且越接近清晨,REM期越长,梦也越多、越清晰。可以说,做梦是大脑在夜间正常“加夜班”的标志,它在:

1.整理记忆:像档案管理员一样,筛选、加固白天的信息。

2.调节情绪:安全地处理压力与情感,维护心理健康。

3.激发创意:无数科学艺术灵感源自梦境。

二、疲惫的“真凶”另有其人

为何很多人觉得做梦后更累?问题不在梦本身,而在于:

1.睡眠中断/碎片化:频繁夜醒、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不仅让你没睡好,还容易让你恰好在做梦时(REM期)醒来,于是记住了梦,并把疲惫感归咎于它。

2.睡眠时间不足:睡得太短,身体根本没得到充分修复,REM期也可能被压缩或紊乱。

3.梦的内容影响:噩梦或紧张梦境会引起心跳加速、出汗等生理反应,醒来后残留不适感,让人误以为是“没睡好”。

4.潜在睡眠障碍:压力、焦虑、某些药物或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本身会干扰正常睡眠结构,可能导致REM期异常或梦境更激烈、怪异。此时梦是“信号灯”,不是“肇事者”。

三、护士长提醒:何时该关注梦?

1.频繁噩梦:每周多次,醒来后极度恐惧、焦虑,影响日间生活,需警惕PTSD、焦虑障碍等。

2.梦境行为异常:梦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可能伤及自己或他人,必须就医。

3.日间功能受损:无论是否记得梦,如果长期白天疲惫不堪、嗜睡、注意力涣散、情绪烦躁,都应排查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真正影响睡眠质量的疾病。

四、拥抱好梦,安心入眠

1.规律作息: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稳定生物钟。

2.优化环境:确保卧室黑暗、安静、凉爽舒适。

3.管理压力:白天适度运动、放松心情,睡前避免刺激。

4.健康习惯:午后避免咖啡因,睡前勿过饱、饮酒。

记住:做梦是健康睡眠的自然产物!真正要关注的是睡眠的连续性、充足度和醒后的精力恢复感。别让无辜的梦替睡眠问题“背锅”。如果睡眠困扰持续,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愿你夜夜好眠,与梦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