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如何防治?

尹志强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版次:012    作者:2025年08月08日

骨质疏松症,这个被称为“寂静的杀手”的骨骼疾病,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它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高,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超20%。

1.骨质疏松的本质是骨骼的“隐性透支”

1.1骨骼代谢的动态失衡:人体的骨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钢筋水泥”结构,而是一个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同参与、维持的动态平衡系统。30岁之前,人体的骨量会持续积累,骨骼会逐渐变得更强壮和致密。特别是对于绝经后的女性来说,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骨吸收的速度会显著加快,甚至达到正常情况下的3-5倍。1.2微观结构的崩塌危机:显微镜下,健康骨骼呈现蜂窝状结构,而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小梁变得稀疏、断裂,如同被白蚁蛀空的房梁。这种改变使骨骼抗压强度下降,脊柱、髋部、腕部成为骨折高发区,其中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率高。1.3多因素交织的致病网络:除年龄与激素因素外,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吸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都会加速骨量流失。值得警惕的是,年轻人因过度节食、缺乏运动、沉迷碳酸饮料,骨质疏松正呈现年轻化趋势。

2.三级预防体系构筑骨骼健康防线

2.1基础预防从生活细节筑牢根基:每日保证500ml牛奶+300g豆腐+200g深绿叶菜,可满足钙需求。需注意,菠菜等含草酸蔬菜需焯水后食用,避免影响钙的吸收。每周3次负重训练(如快走、爬楼梯)结合抗阻运动(哑铃、弹力带),可刺激骨形成。研究发现,坚持1年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髋部骨密度会提升。每日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晒15-20分钟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2.2高危干预精准识别与早期筛查:建议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以及存在早发绝经、家族史、长期用药史者,每2年进行一次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当T值≤-2.5时即可确诊骨质疏松,-1.0至-2.5之间为骨量减少,需启动干预。2.3药物防治科学用药延缓衰退:钙剂(碳酸钙、柠檬酸钙)需与维生素D联用,但需警惕过量补钙(每日不超过2000mg)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导致下颌骨坏死等罕见副作用。特立帕肽(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连续使用不超过2年,可显著提升骨密度。2.4做好监测工作:在防治骨质疏松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监测工作,需重点监测患者的骨密度,作为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骨密度反映出了骨质量,反映出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可通过DXA监测骨密度,在治疗期间,通常每1~2年复查一次,评估治疗效果和骨密度的变化,若发现骨密度降低,则需要及时指导患者补充骨质量,可服用钙片补充钙含量,还可补充维生素D,以加快骨骼吸收钙元素,提升骨质量。

3.特殊人群管理量身定制防护方案

3.1绝经后女性激素治疗的双刃剑: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有效抑制骨吸收,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研究显示,单纯为预防骨质疏松使用激素,可能增加患乳腺癌、血栓的风险。建议仅在出现严重更年期症状时短期使用,并定期进行乳腺、子宫超声检查。3.2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糖骨综合征”:高血糖状态会加速骨量流失,同时损害神经血管导致跌倒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并加强平衡训练,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降低骨折风险。3.3老年患者防跌倒优于治骨折:居家环境改造是关键:安装卫生间扶手、保持地面干燥、使用夜灯照明。选择鞋底纹路清晰的防滑鞋,避免在雨雪天气外出。研究证实,综合防跌倒措施可使老年人骨折发生率降低。

结语:骨质疏松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从青春期积累峰值骨量,到中年期维持骨代谢平衡,再到老年期预防跌倒骨折,每个阶段都需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