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6 作者:2025年08月27日
所谓传奇,不过是普通人把“不可能”熬成了“我能行”……
在西汉,有一位大将军名叫卫青,骑奴逆袭,封侯拜将。现如今,有这样一位滚环艺术创作者——卫青,从单亲妈妈的低谷到如今在网络上拥有高曝光率和点击率的高光人生,她不仅收获了大众的认可,更让滚环这门小众艺术被更多人熟知。她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那副环,拴着母女俩的明天
8月14日,重庆晚报记者在重庆人民大礼堂见到了卫青。她静静伫立在朱红梁柱旁,半扎的丸子头利落清爽,身形修长,摊开的手掌上,四年来磨出的茧子像一串无声的勋章。
“34岁那年刚离婚,一心想给女儿挣个像样的生活,我便选择了滚环这一行。”卫青的声音轻缓,却带着一股韧劲。她今年38岁,是河北沧州人。7月16日,她被重庆杂技艺术团邀请来当老师,这才踏上了重庆的土地。
回溯过往,卫青说,她7岁时便与杂技结缘,一练七年,却始终无人记得“卫青”这个名字。20岁生下女儿,34岁离婚,她成了单亲妈妈,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为了更好的未来,她不停地找工作、打工。
一次,朋友偶然提起:“滚环少有女生练,有难度,但演出报价高。”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的迷茫——若练习滚环,既能靠手艺挣钱,又能圆艺术梦想!
最初的日子,卫青一边打工一边自学滚环。“那时候觉得,不就是个铁圈吗?”她笑了笑:“后来才知道,这圈能把人往死里摔。”
支撑她爬起来的,是女儿的呼唤
直到真正练习,卫青才明白这20斤的航空铝环,每一次翻转都要绷紧力量与平衡的弦,稍有不慎便要付出代价。
最让她后怕的一次,是在废弃剧场练习“飞”的动作时,滚环在空中骤然失衡,一股蛮力将她狠狠甩出,卫青瞬间昏死过去。
迷迷糊糊中,卫青耳边恍惚飘来女儿三四岁时又轻又软的呼唤:“妈妈……”像根细弱的丝线,牵引着她残存的意识。
醒来后,她几近崩溃:“35岁的人了,还要这么折腾吗?”
放弃的念头疯狂滋长——或许找个安稳工作,守着女儿过平静日子才是对的?
可深夜,当卫青回到出租屋,点开珍藏的滚环视频,屏幕幽光映亮她疲惫的脸庞,心底的倔强再次翻涌:“这是能让女儿过好日子的路,不能就这么算了!”
36岁那年,她被滚环艺术家陈桃的表演惊艳,孤身前往广州寻访名师。那段日子苦得发涩——她辞掉工作,“兜里比脸还干净”,每天在练功房泡十几个小时,饿了啃冷馒头,累到脱力就蜷缩在墙角喘息。旧伤未愈,新伤又添,青紫瘀痕爬满手脚。可对着电话那头女儿的笑脸,她瞬间就忘了疼。
“家里人总念叨,‘女人家练这个太遭罪,安稳点不好吗?’朋友也劝我别折腾。”卫青笑了笑。
如今,母亲坐在台下看她演出,眼眶红红地念叨:“我闺女这一路,太苦了……”可那湿润眼底藏不住的,分明是灼灼的骄傲。
滚环转动时,也转出了传承的光
卫青背包里的滚环已跟了她两年。航空铝圈身被温毛巾擦得锃亮,拆卸开塞进背包,陪她跑遍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她编排作品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前要花两个月,如今两到三天就能完成。最满意的代表作是《一个人的世界》《九儿》《风吹麦浪》,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含义。《一个人的世界》讲述她四年来的经历,通过肢体控制滚环动作,配合身体语言与音乐构建故事,传递情感。
如今,卫青也开始收徒。她的学生中有位56岁的江苏保姆,“练滚环,现在浑身是劲儿”;还有个5岁的广州孩子,小手抓滚环的模样,让她想起自己初学杂技时的样子。
卫青16岁的女儿说:“看着妈妈这么辛苦,心里挺心疼的,但也充满自豪。我经常缠着妈妈教我,将来也想从事滚环艺术。”
采访结束前,卫青在重庆晚报记者的邀请下,在重庆人民大礼堂前表演了一段滚环。她身姿优美,动作娴熟,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观赏。
观众连连赞叹:“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演,动作太丝滑了,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知
多点
据重庆杂技团李总介绍,如今在重庆,目前活跃的专业杂技团仅有两家,分别是重庆杂技艺术团和万州三峡杂技团。
杂技的世界包罗万象,细分下来有几百上千个门类,从灵巧的手技、惊险的顶技,到唯美的空中舞蹈、诙谐的滑稽表演,总能让人找到契合自己兴趣的方向。
对于零基础的初学者,手技类项目或许是不错的起点,它更考验反应与熟练度,入门门槛相对友好……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蒋婷 实习生 雍晓雨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