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与 思

江水与笔尖的合鸣

——读蓝碧春散文集《长江在此漩流》

版次:007    作者:陈猷华2025年09月24日

秋风渐凉,我读到了重庆女作家蓝碧春的新著——散文集《长江在此漩流》。一经翻开,便沉醉其中。

在该书第一卷“长江那些事”中,作者从七千年前的独木舟写起,将船的演变史化作一部流动的文明史。笔下流淌的不仅是船的进化,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从竹筏到独木舟,从木板船到机器船,从顺流而下到逆流而上,船的每一次蜕变都刻着时代的印记。而“人和船的关系”这一命题,在《千里送工厂》中达到高潮——那些水上工匠迎着激流,将八层楼高的“水厂”运抵武汉,他们驾驶的不仅是船,更是一个时代的雄心。作者写得荡气回肠,令人不由得击掌赞叹。

还有气势磅礴的《雄川江》,作者对抗战时期宜昌大撤退的书写,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在国运艰难时刻,日军兵临湖北宜昌城下,卢作孚临危受命,举民生公司全力,组织指挥抢运滞留宜昌的大批人才、难民和10万吨物资。“上千艘柏木帆船宛如上千朵白莲花开在川江上,风吹帆鼓,昼开夜合”。硬是在短短的40天内,将滞留宜昌的人员和大部分物资抢运入川。这场顶着炮火的抢运,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英雄行为,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第一卷还有写莫家瑞船长三次迎送毛主席、周总理视察长江的《玄坛庙》;第二卷“岸的旋律”中有反映川江生态环境及三峡大坝修建后带来变化的《长江新开篇》,有表现江北城变迁的《记忆之城》,有描写抢险救灾的《江河横流》《老粬子》等等。

长江上有英雄模范事迹,更有平常人的传奇人生。《朝天门》倾诉了家族几代人与长江结缘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名中医曾祖父的药铺被日本飞机炸毁后心灰意冷,不再行医,祖父和父亲也未继承祖辈的医术,而是进入长江航运;幺姨公是长江上有名的大引水(大副),面对激流险滩从容引船入港,其职业看似潇洒,实际上是在“刀刃上舔血,血盆里抓饭”;家福表哥一直梦想驾驶船舶,在水运校毕业后却分在造船车间当技工,而且命途多舛,壮志未酬身先死。在《父亲的白发》中,叙说了父亲在航运工作中的沉浮。这几位人物的不同命运,映照出了长江航运的发展之路。

书中还对与长江航运有关联的人员的生活生存状态作了描述。作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既同情他们的困境和不幸遭遇,也分享他们的幸福和快乐。这些篇章充满脉脉温情,展现出人性良知,有很强的感染力。在《长江新开篇》中,在反映三峡大坝修建前后的航运状态时,作者插入了普通船员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柳姓年轻妇女的五岁女儿平时在幼儿园全托,这年暑假都快过完了还没有看见过父亲,妈妈便带到港口趸船上等候父亲归来。半夜二点,父亲的拖轮靠岸了。这时女儿已经熟睡,夫妻俩在趸船上对坐等待女儿醒来。早上六点正,拖轮长鸣一声离开港口,丈夫又开始了新的航程,柳姓妇女则背起孩子回南山上班。作者动情地写道:有些爱是形影不离,有些爱则是默默等待。

在《高粱酒》中,曾被人称为“船虱子”“海酒量”的退休水手,不愿相信老伴已经离世,每次街巷边响起“打高粱白酒”的声音,他都会向屋里呼唤老伴快去把酒壶装满。《生日蛋糕》中,老水手、孤老王青山听闻组织上送生日蛋糕,特地准备了一桌筵席,眼巴巴地等着组织来人,然而送蛋糕的工作人员却忘记了这事……

《长江在此漩流》共78篇,叙事生动,感情真挚,在阅读中不仅获得审美悦愉,而且也能增长见识,丰富人生阅历。

比如卷四“渝州文咏”中的《带徒有感》和《师生缘》,就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细微洞察:干部子弟小眼镜爱耍小聪明,常惹人窃笑;来自边远山区的小许勤奋肯学,但却经不住诱惑;肖依为人灵巧聪明,但却老于世故;精心培养的徒弟小吕,关键时刻却“掉链子”;江南水乡来的瓷娃娃“傻妞”,外表柔弱,但却很能吃苦耐劳……带徒弟的酸辣苦甜,作者一一道来,感触良多。

我想起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中的话:“城市的记忆不是整齐的档案,而是散落在街巷、船只、面孔中的碎片。”作者善于从一艘船、一群人、一次航行中,打捞出被时光冲刷却依然鲜活的历史细节,于是历史的厚重便与江水的灵动融为一体。

合上书页,长江仍在心中翻涌。作者用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更是一个作家对故乡最深情的告白——她用笔尖与江水合鸣,奏响了一曲属于重庆的生命之歌。这歌声里,有历史的回响,有生活的温度,更有对一座城、一片土地、一群人最真挚的爱。

(作者系重庆南岸区作协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