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艺 范

同体同心:根脉长青的民族密码

——谈电影《藏地心迹》

版次:007    作者:黎二愣2025年09月25日

根据重庆作家周鹏程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藏地心迹》,以重庆30年来援助西藏昌都为历史背影,以教育、医疗的援藏队伍与藏地人民对高原的坚守和责任担当两条线脉为主视角,构建了“渝昌”两地人文精神融合互生的智性体系。该片从“渝昌”族群集体意识认同的高度,生动演绎了“汉地,藏地,都是中华大地;汉人,藏人,都是中国人;党心,民心,都是中国心”的情感跃升和人文关怀的故事。这一命题是影片中“藏地心迹”的无声旁白,通过白描与特写,长焦与近景交错呈现,展示了“渝昌”人民百折不回、刚毅不屈的精神力量。

医者仁心代表马颖、刘凤,教育奉献代表杨雪,家国情怀代表江宏和对高原的生命坚守者典型扎西与向秋拉姆等人物形象,既是多元一体民族观的地域差异性体现,又是国家共同体意识现代主人翁的共性存在。这种叙事的表现手法,传承了援藏影视题材的社会价值基因,并以人物族群类型要素拓宽了受众的情感边界,以“渝昌”人充满奇峻和柔性光辉的传奇,以“渝昌”人起伏跌宕的心路历程为共同脉络,丰满、圆融了《藏地心迹》的观赏性与思想性。

电影中江宏的原型人物,就是重庆援藏干部江世洪,到昌都时儿子刚满6岁。此后三年,高原的风雪与艰苦的工作,让他体重锐减,鼻孔常年结着血痂。但他始终未曾退缩,带领团队在冻土之上,一寸寸筑起希望之路。江世洪曾在不到20天的时间,跑遍类乌齐县10个乡镇和82个村居。影片聚焦他晕倒被抢救后,用冻僵的手指接听女儿视频通话的场景。这是故事的真实还原,也是江世洪人性光芒的闪射。江世洪并没给女儿讲述自己的艰辛,而是传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力量。

援藏医生马东,父亲和姑姑都是援藏医生,父亲马致远为支援昌都而牺牲在那片孕育着梦想和青春的高原上,成为高原的一部分。马东赓续父辈遗愿,在藏区,他每天以16小时的工作强度,白天翻山越岭义诊牧民,深夜培训当地医生操作医疗设备。为保护野生马鹿遭遇重伤的13岁少年扎西,不能再当国旗升旗手,内心十分痛苦,在马东悉心辅助、理疗下,扎西学会了单手升旗。当国旗在扎西手中缓缓升起,马东激动得热泪盈眶。此刻,马东帮助扎西,不仅仅是为一个少年能举起国旗的那只手臂,而是为了高原克服千难万险、历经千辛万苦而能挺举起国旗的信仰。在此,马东医生和扎西一道,共同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构建,实现了中华民族个体精神自性自觉的效应联动。马颖饰演的周教授,是他三十载从医的生动写照。救治扎西的过程中,他将扎西的故事发布到网上,向世界鲜活地讲述藏地人民厚植高原绿色发展的底色和弘扬中国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无论是援藏医者还是教育者,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藏地的倾情付出,也是他们在藏地自我的灵魂追问。他们奉献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援藏者精神个体的人格造就。再现了舍与得、付出与回报的双向奔赴。

藏族护士卓玛,曾在著名脑科专家马致远教授的带领下踏上医护之路。当年仅13岁的少年扎西意外受伤,卓玛不仅在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料,更在精神上给予无穷的鼓励与支持。而她对马东的关怀,更似冬日暖阳,照亮了藏人扎西和汉人马东的生命旅程。

影片中向秋拉姆救下受伤的小马鹿的真实故事,催人泪下,令观众久久不能平静。向秋拉姆阿妈当年救下小马鹿后,用牦牛奶汁悉心喂养,寒夜相拥守护,从此与小马鹿结下40年的不解之缘。康复的小马鹿回归草原后,每年春天,成群结队的马鹿都会跨越千山万水与向秋拉姆重逢。岁月染白了老人的鬓角,却从未冲淡这份深情。如今,年迈的向秋拉姆坐在草原上,马鹿们依然会默契地围拢过来,用温暖的身躯轻抚她布满皱纹的双手。这份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与生命平衡,由少年扎西传承下来,绘就了高原人情、人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影片所讲述的国旗与几代藏地人民的故事,感人至深,也是藏地心灵轨迹的一个隐喻。1950年,英勇的18军挺进西藏。他们穿越荒无人烟之地,翻雪山、踏冰河,物资匮乏却毅然前行,为西藏的发展和未来奠定基础。扎西的曾祖母难产,幸得18军女战士相助。部队离开时将一面红旗赠予百姓,自此扎西一家对国旗满怀深情。曾祖父带着祖父、祖父带着父亲、父亲又带着扎西,代代传承升国旗仪式。受此熏陶,成为优秀升旗手是扎西最大的梦想,在蓝天雪山下,五星红旗是他心中的神圣信仰。影片围绕着救治扎西,将“渝昌”两地人民,医者和伤者的急切之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该片展示了藏地神秘、美丽的风情,见证了援藏干部的成长历程,让观众们对援藏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观众。 (作者系四川内江日报社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