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中风后偏瘫,中西医理疗加训练能促恢复吗?

潘永宁 广西钟山县人民医院

版次:013    作者:2025年09月26日

老年中风后偏瘫是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和家属关心,中西医理疗结合康复训练是否能促进恢复。作为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科和老年病科医生,临床实践表明,科学的中西医理疗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一、西医理疗:改善循环与神经功能,为恢复奠定基础

西医理疗通过物理因子刺激受损神经和肌肉,改善循环、减轻炎症,为恢复创造条件。电疗是常用手段,神经肌肉电刺激用低频电流刺激瘫痪肌肉,引发被动收缩,防止萎缩,促进神经再生和肌力恢复,适合早期肢体无法活动者。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调节神经兴奋性,改善大脑对肢体的控制,对恢复期肢体痉挛、运动协调障碍效果好。温热疗法如红外线照射、蜡疗,可扩张血管,增加肌肉供血,缓解紧张僵硬,减轻肿胀疼痛,还能提高老年患者皮肤温度,促进感觉恢复,为主动训练铺垫。高压氧治疗适用于早期,能提高血氧分压,改善脑组织缺氧,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促进修复。研究显示,老年患者配合高压氧治疗,偏瘫肢体肌力恢复速度提高约30%,还能降低认知障碍发生率。需注意,老年患者多有基础病,理疗要控制强度和时间。电疗电流以患者耐受无不适为宜,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温热疗法温度不超45℃,防烫伤。

二、中医理疗:疏通经络与调和气血,激活肢体潜能

中医认为中风后偏瘫属“中风后遗症”,因气血逆乱、经络瘀阻所致,治疗以疏通经络、益气活血为核心。针灸是核心手段,针刺百会、肩髃等穴位可以激发经气、调和气血。对老年患者常用“醒脑开窍”针法,针刺人中、内关等穴,促进意识和肢体功能改善。实践表明,针灸可改善微循环,提高神经递质水平,对上肢抬举困难、下肢行走不稳等症状有效率超80%。艾灸温经通络,对风寒湿导致的肢体麻木僵硬效果显著,可配合针灸使用。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肌肉关节,缓解痉挛、促进循环,预防关节挛缩。老年患者肌肉萎缩较快,推拿用轻柔滚法、揉法,放松肩、肘等大关节肌群,配合被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还能刺激感觉神经,帮助恢复触觉和痛觉。中药外治可辅助改善症状,如用黄芪、当归等活血化瘀中药熏洗患肢,通过皮肤吸收增强气血运行;通络止痛药膏贴敷肩井、环跳等穴,缓解疼痛肿胀。中医理疗注重辨证施治,老年患者多为“气虚血瘀”证,治疗需兼顾补气与活血,避免过度刺激耗气伤血。

三、康复训练:主动参与功能重建,提升生活能力

中西医理疗需结合康复训练,才能将神经肌肉潜在功能转化为实际活动能力,训练遵循“循序渐进、个性化”原则,分三阶段。

早期(卧床期)以被动训练为主,预防并发症。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做肢体关节被动活动,如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伸等,每个动作保持10-15秒,每天3-4次,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同时进行体位摆放训练,如患侧卧位时胸前放软枕支撑上肢,仰卧位时膝下垫枕保持膝关节微屈,避免肢体受压。

中期(离床期)重点是主动训练,提高肌力和平衡能力。患者肢体肌力达2级以上时,开始坐位平衡训练,如坐在床边双手支撑左右转动;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借助助行器或家属搀扶保持站立,每次5-10分钟,逐渐延长时间。肢体功能训练包括上肢抓握、抬举练习,下肢迈步、上下台阶练习,每天2-3次,每次30-40分钟。

后期(恢复期)以功能重建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核心。结合日常生活动作设计训练内容,如练习穿衣、洗漱等,将训练融入生活。步行困难者进行步态矫正训练,调整步幅和重心转移;上肢功能障碍者借助辅助器具完成日常动作,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老年患者体力有限,训练避免过度疲劳,每次训练后休息15-20分钟,出现心慌等不适立即停止,同时注意保护,防跌倒等意外。

总之,老年中风后偏瘫通过中西医理疗加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恢复。但恢复是长期过程,需患者和家属坚持,定期评估调整方案,多数患者可改善症状,实现生活自理,提高晚年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