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4 作者:2025年09月26日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其设立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并加强预防,从而保护骨骼健康。中老年人为骨质疏松主要患病群体,会对其正常生活工作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50岁以上人群中,其骨质疏松知晓率不到10%,但其患病率为20%左右,且随着年龄增高而增长。当前骨质疏松正在趋向年轻化,而越早发现,其干预效果越好。
1.骨质疏松是如何发生的?
骨质疏松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属于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在健康状态下,人体骨骼是由骨小梁组成的网状结构,可承受较大的压力。当骨质疏松发生后,骨骼结构会断裂、变细,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加之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动态平衡出现问题无法维持骨骼健康,因此在受到轻微冲击甚至咳嗽时,都可以引起骨折。但是,骨质疏松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极易被人们忽视,直到发生骨折才会发现其存在,因而也被称为“沉默的疾病”。
2.哪些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1)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钙代谢速度变慢、吸收能力下降,会导致骨代谢失衡,而造成骨密度逐渐降低,增加患骨质疏松风险。(2)绝经后女性,尤其是卵巢切除或卵巢功能异常: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骨吸收加速、骨量快速流失,骨质疏松风险显著增加。(3)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运动、饮食不当、长期久坐、吸烟和酗酒等。(4)慢性疾病:肝病、肾病、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等,会影响骨骼健康。(5)长期服药: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甲状腺素等对骨代谢产生影响的药物。(6)有家族遗传倾向:家族有骨质疏松、脆性骨折史的直系亲属,其患病风险更高。
3.骨质疏松发生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1)腰背部长期出现弥漫性、阵发性的钝痛,尤其在久坐、久站后,或者晨起时脊柱僵硬,但活动后又能稍有缓解。这种疼痛可能是因椎体骨量流失,导致其承重能力下降,而造成骨骼内部出现微小的、难以发现的“微骨折”。另外,无明显外伤时,四肢负重或活动时出现无诱因的疼痛,以夜间、早晨多见。(2)测量身高时,发现身高比年轻时候缩短了3厘米以上,或者驼背情况越来越严重,大多存在椎体压缩性骨折。(3)肌肉出现酸痛、抽筋等问题,比如夜间小腿抽筋。在爬楼梯、提重物时感觉到困难、异常疲劳,且平衡能力变差。(4)牙齿松动、牙缝增大、牙龈萎缩,或假牙贴合不良,是因骨骼大量流失钙质和矿物质导致牙槽骨变脆弱、萎缩。(5)指甲变脆且容易断裂,可能代表机体的钙和胶原蛋白代谢水平出现异常。
虽然当身体出现以上几种信号时,不能直接诊断为骨质疏松,但能够作为机体的骨骼强度下降的表现,也是在提醒我们需要关注骨骼健康,尽早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和干预。若没有及时进行干预,随着骨质疏松病情加重,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手腕、髋部、脊柱等部位都极易发生骨折,甚至造成死亡,这是骨质疏松最为严重、直接的后果。
4.如何保护骨骼健康?
(1)均衡饮食,增加钙质、维生素D以及镁、磷、维生素K和C等对骨骼健康有益的食物,并戒烟限酒。(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重量训练、有氧运动、灵活性和平衡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同时,控制体重,避免身体过重或过轻,保持健康体重。同时,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跌倒预防,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3)加强疾病管理。针对有甲状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遵医嘱服药治疗原发病,定期检查身体状况。对于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药物,促进骨形成。(4)定期进行骨骼健康检查,尤其是绝经后妇女、老年人等骨质疏松高发人群,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
总而言之,骨骼健康需要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加强对骨疾病的关注,定期检查骨骼健康状态,及时借助综合措施维持骨骼健康,才能有效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