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4 作者:2025年09月26日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数十万新增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此类疾病属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或两者交替,不仅影响广大患者的泌尿系统健康,还可能因引发尿路感染、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而威胁身心健康。那么,在保“膀”护“肾”的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实施康复护理呢?
一、正确认识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因神经调控机制紊乱进而导致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疾病总称,主要临床表现为尿急、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尿痛等,疾病成因与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损伤、脑卒中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先天性疾病(脊髓脊膜膨出、脊柱裂等)、其他(糖尿病、放射治疗等)等因素有关。若未及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10%-15%的患者会并发尿路结石,10%-40%的患者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同时还可并发肾积水、肾盂肾炎等疾病,促使日常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二、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一)排尿方式管理:选择合适的“排尿助手”。1.间歇导尿术(IC):该排尿方式可有效降低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即通过定时导尿帮助患者排空膀胱,通常白天导尿次数为4-6h/次,夜间可适当延长至6-8h/次(具体需根据个人情况或遵医嘱),并在详细记录饮水量及尿量,以便动态调整。2.留置导尿术:该排尿方式适用于无法自行排尿或间歇导尿困难者,需每月更换导尿管1次(根据尿管类型确定更换时间),通过温水擦拭尿道口及周围皮肤维持尿道口清洁。
(二)膀胱功能训练:唤醒“沉睡”的膀胱。1.定时排尿训练:其训练目标在于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在尿失禁患者初始训练阶段中,每2-3h主动尝试排尿,若连续2-3天未出现尿失禁现象,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直至达到正常间隔。2.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为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控尿能力,可通过正确呼吸、主动收缩肛门和尿道周围的盆底肌肉来实现,10-15次/组,3-4组/日。此外,在其基础上结合桥式运动,可进一步强化盆底肌力量。3.膀胱容量训练:通过定时排尿、延迟排尿、反射性排尿、盆底肌训练等方式,逐步增加膀胱容量,并借助B超监测膀胱残余尿量,避免因容量过大而升高压力。4.反射性排尿训练:面对脊髓损伤患者,医护人员可通过刺激下腹部、大腿内侧、会阴部等区域,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促进排尿。
(三)饮食与饮水管理:合理“调控”尿液。1.规律饮水: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左右,饮水时多次、均匀饮用,并在晚餐后减少饮水量,避免夜间膀胱过度充盈。2.合理饮食:优先选择瘦肉、鸡蛋、豆制品、奶类等优质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并减少高盐食物(腌制食品、加工肉制品等)、高脂肪(肥猪肉、炸鸡、炸鱼等)、高草酸(菠菜、苋菜等)食物摄入量,日常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远离辛辣(辣椒、胡椒等)、咖啡因(咖啡、浓茶等)、高糖(糖果、碳酸饮料等)食物。
(四)皮肤与感染预防:降低感染风险。1.皮肤护理:为避免尿失禁患者皮肤出现破损,应及时更换尿垫或纸尿裤,温水擦拭会阴部后涂抹护臀膏,确保皮肤处于干燥清洁状态。2.感染预防:每日严格清洁尿道口、周围皮肤,定期监测尿常规,并警惕尿急、尿痛等感染症状。
(五)定期检测与心理护理:及时“预警”,守护肾脏。通过B超检查监测膀胱残余尿量,若检查结果提示膀胱排空不良,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排尿方式。临床通常建议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每1-3个月开展尿常规、尿培养检查、肾功能检查及泌尿系彩超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此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因尿失禁、排尿不便等问题而焦虑、情绪抑郁,为确保康复护理顺利开展,家属、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更多情感支持,通过沟通交流引导患者诉说心中的想法,并积极协助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以此加快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