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6 作者:2025年09月26日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全称:Retinal Vein Occlusion)是指血栓阻塞视网膜静脉系统的一种病变,也被称作“眼中风”。该病在视网膜血管疾病患者中比较常见,其患病率约0.6%~1.6%,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发病率约0.04%~0.16%。若按照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具体发生位置来进行划分,包括了视网膜中央、分支以及半侧的静脉阻塞不同情况。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有许多患者群众对于该病症的了解存在偏差甚至误区。为此,特从RVO的概念、典型症状、治疗与预防等不同维度上进行总结,以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概念与典型症状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视网膜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因为患者的静脉血流受阻后,导致视网膜发生出血、水肿、缺血等问题,影响到患者视力。通俗而言,指人眼睛的血管发生了“中风”。RVO的发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常见的年龄范围在60~70岁之间,且整体的发病率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而有所提升,40岁以下的RVO患者会相对少见。在发病初期,RVO患者的症状往往是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是某一部分的视野突然缺损,仅仅出现少许黑影,可能不会被患者察觉到。发病时,一般不会像动脉阻塞那样急剧和严重,通常尚能保留患者的部分视力。当然,患者视力减退的情况往往与受累分支供血的部位有关。若静脉阻塞是发生在黄斑分支,患者视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若静脉阻塞不发生在黄斑分支,患者的视力大多不受到明显影响。
二、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入院后,需要按照医嘱接受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如视力检查、眼压检测、视野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等,明确具体情况,并将RVO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进行区分。完成检查后,医生开始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体如下:第一种,一般治疗。若引发RVO的基础病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在为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同时要叮嘱其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如将以往的暴饮暴食变更为健康饮食,将熬夜变为规律休息,增加适度运动。第二种,药物治疗。不同患者存在的个体差异明显,医生要结合患者病情状况选择最适宜的药物,以预防和治疗因该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如黄斑水肿)。常应用到的药物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VEGF药物,常见有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糖皮质激素等。以VEFG药物的使用为例,在治疗RVO患者的过程中,要警惕可能出现的眼内炎、眼内出血、高眼压等问题或不良反应,全面监测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除了单一用药治疗外,还可合并用药,以实现不同药物的优势互补,提升治疗效果。第三种,手术治疗。治疗RVO患者的手术类型有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其中,激光光凝术是基于热效应来对患者的病损视网膜进行光凝,确保其局部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凝固,从而改善缺血症状,消退新生血管,有着疗效显著、对患者的创伤小、恢复效率高等优点。而玻璃体切割术是针对RVO的并发症玻璃体积血进行治疗,术中清除玻璃体积血,针对病损视网膜光凝,从而改善视力。
三、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预防
在RVO的预防上,主要从全身性血管疾病的预防上来着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比如食物上要尽量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杜绝各种高糖高脂食物,从根源上降低发生诸如高血压、高血糖等病症的风险。同时,要戒掉抽烟的习惯;其次,若本身存在血液高凝的情况,可在医生的建议下提前预防性地使用一些抗凝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以减少发生RVO的风险。若本身具备RVO的各种高危因素,要避免服用避孕药等雌激素类药物。最后,若生活中已经察觉到眼部有不适感,要迅速反应并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危害较大的眼部疾病,为减少其伤害,要全面了解该病症的概念与典型症状,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预防。当发生该病后,也要遵循医嘱要求接受科学适宜的治疗方案,全面确保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