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7 作者:2025年10月09日
吕 岱
与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一样,鹿远的长篇小说《直道》(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版)也是一位年轻人带着朝气和锐气进入公务员队伍所引发的故事。
主人公师鲁直是老家的一位普通中学老师,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公开招聘,他考进了县委宣传部。本书作者有着和主人公相似的经历,但作者想表达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更是历史的回响。
那时正值社会转型,师鲁直“进部”以后,没想到第一份工作是跟车卖票。领导说:“部里才买了辆中巴,送送报纸杂志,顺带也捎几个人,挣几个零花钱。”三个月后,“桀骜不驯的愣头青”终于忍不住了,向部长要求调换工作,未果,他提出辞职闯深圳。
这下“逼出”了已经当上县委书记的詹老师。那是读中学时对他影响非常大的老师。詹老师曾经用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师鲁直等学生树立人生目标,用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培养他们的勇敢和锐气。毫无疑问,詹老师在中学这个关键阶段为他们打上了价值观的“底色”。这一次跟车卖票,正是詹老师的主意,为的是历练他,打磨他。初入职场的新人,前辈多会叮嘱,工作上先要学会端茶倒水、扫地抹屋。这叫“下矮桩”“懂得起”。师鲁直不理解这种“战略性培养”的历练和打磨,“懂不起”的性格使他在官场上出现种种不适应,乃至摩擦和冲突。
他在宣传部写报道。这不过是跟随领导写点新闻,规规矩矩不出错即可。他很快在当地的日报上发点豆腐块消息,很欢欣,并认为“人生开始转段了”,飘了。
免不了有灯红酒绿,而当不属于他的喧嚣渐渐远去时,他心生反思、忏悔,骂自己,“一旦失控,真的就是猪狗”。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里自然地进行了人称转换,瞬时由“我”转“他”——这部小说有多处这样的无缝转换。这种看似人称“跳脱”的技巧用得很是自然。一般而言,在传统写作中,由“我”来完成心理描写完全足够,这样的经典性心理描写比比皆是。但仔细阅读,作者的写法也不无道理。其中,虽是心理描写,也有区别,“我”是自省,我的角度,“他”却是他审,他的角度。“我”“他”交错、交融地进行心理刻画,也自有其意味和深度。川剧中就有这样的桥段,一个人物可以从原规定人物中“跳脱”出来,插科打诨、指桑骂槐等等。
两三年后,在大山深处的鹿角镇,师鲁直“第一次惹上了祸事”。他对镇上水泥厂造成的污染问题写了一篇报道:《角鹿去无踪 浓雾何处散》,刊在省报上,为新浦县惹来大麻烦,也给县委书记詹老师惹了麻烦。不久,詹书记在某权威杂志发文,提出环境问题要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思考和解决,这才平息了风波。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师鲁直遇到的问题不少,小说的结构主线就是他的人生经历和职场工作经历。
他在宣传部写了《条子肥“肥”了谁?舅子老表》《“连环债”套住了谁》,惹了麻烦,也引起轰动。
调到报社,他由于善写“言论”,任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后来他被市委办公厅综合处录用,进入市委全委会会议筹备组,他立了功,年近40,被提拔为办公厅副主任。
他被任命为南浦区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该园区无土地、无资金、无机构、无人员。他“超常规”借地、贷款,“拉出了”园区框架,再进行招商引资。
他升任南浦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由于偶发的冲突事件,领导班子被调整,他也受“警告”处分。
他被任命为市财政局局长。他对内大刀阔斧搞人事改革,对外以精细化预算进行支出管理,引起各种反弹。在煤炭与砂石税收上找收入来源,更是动了一些人的“奶酪”。举报来了,反贪调查来了。所幸最终稳住了。
他被选为副市长。在拆违建醉仙楼等问题上被针对,被网暴,流言蜚语也引起家庭冲突。
他被交流到贫困、偏远的黔河当副市长。之后被任命为西部新城副书记。由于后山矿区和砂石基地的整治,各种威胁明里暗里地奔他而来。后来由于后山堆码场垮塌,一时断流黔河,引起水污染,省领导赶来现场办公,彻底关闭了后山矿区和砂石基地。危机过去,刚过55岁的他决定辞职,提前退休。
熟悉改革开放史的人会发现,师鲁直的工作经历折射出这个时代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轨迹。包括:“双轨制”中的批条子;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各种园区的大规模建设及招商引资;财政紧张及税费处理;环境破坏及环保问题;新闻监督和舆论的影响等等。可以说,从这个时代过来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过、见过、亲历过。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及解决推动着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这正是小说《直道》的重要价值。
作者没有将师鲁直塑造成一个简单的“愣头青”式的人物,而是将他刻画为有理想、有实践精神的人物。
师鲁直在内心深处一直流着“怀乡”的血液——家乡师家湾的亲人是小说另一条线索。母亲是叫花子,被父亲偶然捡来。师鲁直来到世上也可以说是偶然。对师鲁直来说,没见过的三爷爷却如家族基因中的重要因子,每当关键时刻他就莫名其妙冒了出来。三爷爷的野气和血性在潜意识中成为师鲁直的一个精神来源,师鲁直对老百姓的同情与悲悯也来自他的乡村生活经历。
师鲁直的价值观更多来自古代先贤。包拯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成为师鲁直的人生信条与为官原则。
小说进程的不同阶段,坚守直道的问题始终都在叩问师鲁直,甚至拷问师鲁直的灵魂。书中对古代先贤是敬仰还是应该真学,对苏东坡的不取巧,对白居易的永不认输精神等的讨论,还有关于范仲淹、方孝孺的话题等,都是在回答这一问题。当矿山整治事件产生各方博弈可能危及他本人和家人生命安全的时候,师鲁直也出现过犹豫害怕、茫然无助甚至想打退堂鼓的心理状态。人离不开选择,选择就有得失,这是现实写照,亦是小说的精彩瞬间。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守住内心、坚持直道才是我们为人的根本。 (作者单位:重庆广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