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四 方

宜宾的水

版次:007    作者:张春燕2025年10月10日

在宜宾,在李庄,在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在饶有兴致地听讲解员关于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人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情况介绍时,一个人引起了我的关注。

罗哲文,宜宾人。1940年秋,这个高中肄业的16岁放牛娃,看到刚刚搬到此地的中国营造学社的招生启事,其中有“会写字、画画”等方面的内容,尽管16岁的少年对营造没什么概念,但对画画很感兴趣,便报名参加了考试。结果,他成为当年唯一被录取的学员,也是营造学社最年轻的一员。

刚参加工作时,罗哲文为刘敦桢先生抄写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的文章,并绘制一些插图。对建筑学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入门技能。

半年后的一天,童心未泯的罗哲文在地上画画,被恰好路过的梁思成看到。梁思成让他现场画一栋民居建筑,罗哲文对线条的敏感和空间想象能力、他的绘画天赋让梁思成大为惊喜,收其为亲传弟子,让其帮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

后来,罗哲文深情回忆梁思成:“我至今难忘的是他那种对学艺青年耐心细致的传艺精神,他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手把手地教……”这使罗哲文一开始就接受到规范的训练。

而林徽因,这位精通英文的女建筑学家,则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罗哲文补习英语,特别在建筑学专用英文术语方面,给予了罗哲文最切实的帮助。

这位原名罗自福的少年,读中学的时候,因为名字与当时的美国总统读音很相近,常被人拿来开玩笑。梁思成给他改名为罗哲文,这蕴含哲理和文化的名字,从此伴他一生。

在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建筑学大师的指导下,罗哲文系统掌握了古建筑勘查、测绘、制图、研究、鉴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金沙江与岷江汇合,从此开始了浩浩汤汤、波澜壮阔奔向大海行程的宜宾,在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原住民只有3000人,却在抗战期间接纳了十余家顶尖文教科研机构、12000余人的李庄,罗哲文的人生,与宜宾的水一样,汇入了浩瀚的大江,有了新的流向,宏阔而昂扬。

1944年夏天,罗哲文跟随梁思成到了重庆。抗战胜利后,1946年,罗哲文随梁思成来到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成为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被梁思成推荐到文物局工作,从此开启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

70多年里,罗哲文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古建筑,在他测绘过的2700处古建筑中,有146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长城史话》等,他曾无数次登临长城,徒步走遍长城,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发掘、保护、修复工作,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在罗哲文加入中国营造学社的1940年,抗战进入关键阶段。为躲避日军轰炸,坚持教学科研,同济大学亟需新的教学场地。在四处寻找新校址却多次碰壁的艰难时期,李庄向同济发来了16字邀请函:“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其后,又有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所学校和研究机构陆续迁到李庄。小小的李庄,腾出寺庙、祠堂等公共建筑作为科研和教学场所。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相继来到李庄,其中有被后世誉为“中国建筑科学之父”的梁思成、实验胚胎学主要创始人童第周、中国现代考古学先驱梁思永、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主要奠基人梁方仲以及“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等,他们在此继续教学和研究,并培养出一批科研新人,罗哲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从1940到1946年的6年间,李庄,这个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镇,为学者们安放下一张张平静的书桌,成为当时影响力远播海内外的学术重镇。其时,海内外来函,不需要写详细地址,只需写上“中国李庄”,便可送达。“中国李庄”之名由此得以光耀当时,并熠熠闪亮在历史的天空。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宜宾的水,见证了抗战期间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文脉的延续。宜宾的水,融入了新鲜活泼、富有生机的新水源,给了李庄、给了宜宾、给了大中国澎湃的生命激情和冲破阻挠的前行动力。宜宾的水,融三江,汇百川,通达大海,造福万代。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