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7 作者:白 林2025年10月10日
今年恰逢重庆派遣援藏干部三十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根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知名作家周鹏程创作的同名报告文学改编的电影《藏地心迹》首映礼,8月29日在渝举行。
电影《藏地心迹》以重庆援建西藏昌都地区为背景,涉及医疗、教育、民政、交通、能源等全方位的领域,时间跨度为三十年。这是一部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故事片。
影片中,主人公马东父子两代人接力援藏。以马东救助一位藏族小学生扎西(因为一场意外事故,导致手臂受残,不能履行升旗手职责)为主线,以倒叙回闪马东父亲援藏经历(马父资助培养藏族护士卓玛,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副线,塑造了一批援建人的集体群像。
当音乐响起,画面展开,平均海拔为3500米的西藏昌都地区高原,雪山、草原、江河、湖泊、村庄等强烈的艺术视觉冲击力扑面而来。
在这部九十余分钟的电影中,摄影镜头转换自如,叙事节奏紧凑,演员情绪饱满,呈现出大国叙事中的藏汉情。
亮点之一:以情动人。
情感是这部电影表达最成功的亮点。首先是一批批的援建人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术、真挚的情感,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跨越千山的渝昌情。其次,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的塑造,马东医生、江宏书记、刘凤医生、杨雪老师、马致远教授、黎强工程师等,与小学生扎西、护士卓玛、扎西的好朋友嘎松玉珍、国旗手多吉、扎西的父亲巴桑、母亲曲珍、吉珠等藏族同胞之间,在为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新西藏的过程中,所结下深厚的藏汉情。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以马东父子为代表的援藏人,一代代薪火相传,将接力棒传承了下去。尤其是影片中木马雕刻的细节运用,没有回避矛盾,将马东父子间因不理解,导致父子间误会的情感冲突,最终在马东成年之后,以一名援藏医生的身份,来到了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工作之余玩无人机制作视频,在一次飞无人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名手臂骨折的少年,立马投入工作,经过一番及时救治,最终手术获得成功,但仍需康复治疗,恢复功能。既体现了新一代年轻援建者的专业与时尚,极富时代特色,又通过马东与刘凤、卓玛的故事桥段,刻画出马东的性格和情感,最终达成其与父亲的和解。
亮点之二:以小见大的爱国情。
小学生扎西与好朋友嘎松玉珍,在一次骑马外出,探寻马鹿的过程中,不慎从马背上摔下来,造成手臂骨折。作为一名国旗升旗手,扎西因不能履职而苦恼,经过马东、刘凤等援建技术精湛医生的救治,小扎西的手虽然保住了,然而却因肌肉神经机能受损,他还不能升国旗。这让小扎西不开心,电影围绕这条主线展开,在援建地挂职副书记江宏等人的积极协调下,马东、杨老师、多吉和父母等人的关怀下,最终小扎西以坚强的毅力,做到单手升起国旗,并将赴重庆继续接受治疗而电影结束。以小见大,充分地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协作精神。
亮点之三:扎木聂艺术的人文风情。
电影中扎木聂歌者,虽说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句台词。笔者认为,这是该部电影中最出彩的一个人物形象,完全是通过电影的语言组织和动作来呈现刻画,内涵丰富。
扎木聂弹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电影巧妙地将这门民间艺术融入其中,既丰富了电影内涵,提升了艺术品质。并且,也为电影结构和场景转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心迹通过音乐和人物的演绎,实现了形象化的表达,演员表演也极富感染力。
亮点之四:唯美的音乐与摄影。
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在《藏地心迹》中,两首歌曲的作词作曲,与电影内容表达很贴切,渲染了艺术表现力。摄影画面考究,动态衔接转换自如,不仅呈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而且,更将西藏各项社会事业所取得的进步,用电影镜头语言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来所取得巨变的一个缩影,值得称道。
总之,主旋律电影的呈现与表达,是新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的一项使命,电影《藏地心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重庆首部援藏题材电影《藏地心迹》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独特性于一体的好电影,值得一看。
(作者系四川省阿坝州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