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站外的摆渡人

版次:002    作者:2025年10月21日

3103路安全值班长吴洪亮在检查车辆

驾驶员韩光景是个让人放心的好苗子

驾驶员周政豪帮乘客拿行李

在重庆,轨道交通织就城市交通大动脉,而小巷公交驾驶员,就是守在轨道站口的“摆渡人”——他们手握方向盘,在轨道站和居民区间来来回回,稳稳当当地将每一位乘客送达目的地。近日,重庆晚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小巷公交驾驶员,倾听这群“摆渡人”的故事。

“宝宝巴士”有个安全管家

姓名:吴洪亮 年龄:55岁

“今天家里没烦心事吧?车子检查仔细了再出发。”每天清晨,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铜元局站外的公交站场,总能听见55岁的安全值班长吴洪亮和驾驶员“唠家常”。这不是闲聊,而是吴洪亮判断驾驶员情绪状态的独门方法,三言两语间,驾驶员的情绪状态、精神头全被他摸得门儿清。

“驾驶员的情绪状态与运营安全、服务息息相关,我多问一句、多观察一眼,既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满车乘客的安全负责。”吴洪亮笑着对重庆晚报记者说。

南岸区铜元局片区有十多个居民小区、4所学校,过去居民前往3号线铜元局站的路,不是远就是陡。2022年3月26日,3103路小巷公交开通,全程4.2公里,以轨道铜元局站为起终点环线运行,周边居民出门乘坐轨道交通、学生上学大都依靠这条线路接驳。因造型可爱、车型小巧,这条线路也被周围群众亲切地称为“宝宝巴士”。

自线路开通起,有着20年公交工作经验的吴洪亮,就成了这条线路上的“安全管家”。吴洪亮的安全经,全藏在细节里:发车前,必须监督驾驶员完成酒精检测、体温测量和车辆检查;运营中,通过AI监控抽查操作;每月至少跟车4次,记录驾驶员起步是否平稳、经过学校路段是否减速、刹车有没有急冲感,下车后再逐一和驾驶员复盘交流……

开通3年多以来,吴洪亮的“唠家常”和“抠细节”,成了这条“宝宝巴士”让人安心的“安全密码”。

“乘客未坐稳,绝不踩油门”

姓名:韩光景 年龄:26岁

10月14日上午9点,轨道铜元局站的早高峰虽已收尾,但车站仍不断有乘客出入。26岁的韩光景坐在3103路公交驾驶室,即便语音已提示“发车时间到”,但他没有急着关闭车门,目光紧盯着轨道站出口,就怕落下一位正在奔来换乘的乘客。

“换位思考一下,若是自己奔着赶车,眼看车门就在眼前,结果车却开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韩光景说,作为一名公交驾驶员,在车厢没满员的情况下,乘客没上完,绝不关车门;车厢里人没坐稳、扶好,绝不踩油门。

韩光景是一名退役军人,今年6月刚加入3103路,成了这条线路上最年轻的驾驶员。在韩光景看来,“从部队到公交,都是为大家服务”,他将规章制度记得滚瓜烂熟,每天都提前半个小时到岗,车厢的软件、硬件、卫生都统统检查一遍,以最好的面貌迎接乘客的到来。

在3103路安全值班长吴洪亮眼里,韩光景是个让人放心的好苗子:从不叫苦叫累,每次安全培训,笔记都记得很认真。“他学东西快,对乘客更是有耐心,哪怕遇到问路的乘客反复确认,也从不嫌烦。”

虽然加入公交大家庭不久,但韩光景在车厢里也感受到不少温暖。当有老人带着行李赶车,车厢乘客会主动上前帮助老人提行李上车;当有人向他问路,乘客担心司机一直解答会分心,会详细地给出乘车建议,“这种互相体谅,让我觉得这份工作特别值。”

手握方向盘,就得保证每个人安全回家

姓名:周政豪 年龄:31岁

10月14日下午5点,晚高峰即将来临,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刘家坪站外,3100路小巷公交的客流逐渐变得大了起来。见到一位女乘客拿着较重行李,等待发车的驾驶员周政豪,立马上前帮忙将行李提上了车。

3100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轨道刘家坪站,途经广福大道北段、红花路中段、城南家园红花路、天文大道。这条线路虽然全程只有2.9公里、5个站点,但却是重庆最大公租房项目——城南家园小区居民(一、二组团)前往轨道刘家坪站的“接驳神器”。这条“短平快”线路,单日客流量能达到760人次。

“以前我们都是步行到刘家坪坐地铁,得走20多分钟,现在5分钟就能从小区门口到轨道站口。”家住城南家园小区的居民毛女士说,3100路不仅方便了大家出行,驾驶员服务态度还好,特别有礼貌。

3100路配有5台运营车辆,共11名驾驶员。今年31岁的周政豪2023年进入重庆公交,用耐心和细心温暖着每一位乘客。

“当然这份工作也有其艰辛之处。”周政豪说,由于是接驳轨道交通的重点线路,3100路的晚高峰时间在下午5点至晚上7点半,从轨道站出来换乘的乘客非常多,所有驾驶员通常无暇吃晚饭,只能在下午4点多吃点面包垫垫肚子,直到晚上8点后才能吃上正餐。

但在周政豪心中,手中的方向盘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线路上的7个斑马线、4个右转红绿灯,他闭着眼都能数清,“方向盘在我手里,就得保证每个人平安回家。”

在这些线路上,正是吴洪亮、韩光景、周政豪这样的“摆渡人”,用坚守与热爱,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温度,让“轨道通全城、公交到家门”的幸福,真正抵达市民身边。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