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7 作者:王承军2025年10月21日
秋分一过,黄澄澄的稻子犹如大地披金,满眼都是丰收的色彩。趁国庆假期,到同事老家去帮助收割稻子,其实是寻觅童年时代抓稻花鱼的乐趣。
车行驶在宽阔平直的大道上,窗外的风带着丝丝凉意,悄然拂过稻田,金灿灿的稻浪铺展成流动的海洋,仿佛向人们报告丰收的喜讯。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到达目的地。我立刻挽起裤脚赤脚站在田埂上,一阵“咕隆咕隆”的水响从稻田深处传来。几尾银亮的鱼倏忽游过,搅碎了水面倒映的稻穗影子。
“爸爸,脚下有鱼。”儿子见状,一边提醒我,一边脱下鞋子追着鱼儿跑。
儿子清脆的惊呼声,让我想起在这个季节,流行于老家的一首民谣:金太阳,挂天上,稻穗弯腰满眼黄,鱼儿摆尾捉迷藏,一蹦蹦到我身旁,满身泥水抓鱼忙。而眼前浮现的是父亲挽着裤脚在稻田里捉鱼的鲜活场景。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了四五亩地。麦子收割后便收水插秧,一个月后,父亲从镇上养殖场买来鱼苗放进稻田。鱼苗品种主要是草鱼、鲤鱼和鲫鱼,个头大小不等。
那时物资匮乏,花钱买化肥的人家极少。所以鱼儿进入水里,便成为稻田的好帮手。稻田里鲜嫩的水草成为鱼儿们的美食。秧苗上的稻苞虫又是鱼的天然蛋白质。特别是鱼儿还能疏泥活水,不仅使稻田表层泥土非常疏松,还增加了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水稻根系的透气。而鱼儿产生的粪便又为水稻提供丰富的有机肥。这种“稻鱼共生”的模式既保证了稻谷和鱼的绿色安全,又让稻田既收稻谷又产鱼,成了当时村里不少人家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的好项目。
每到稻花盛开的时节,也正是鱼儿生长最快的时候。细碎的白花瓣飘进水里,转眼就被一群小鱼儿围拢过来,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此时,若到田里走一走,就会听到到处都是鱼儿抢吃稻花的“噗噜噗噜”声音。而稻花的花期一般持续十来天,等到稻花落尽,稻穗变得饱满起来时,这时田里的鱼大的已有半斤来重,那些身呈长条型、鱼鳍发达,胸、尾鳍略带红色的鱼儿,煞是可爱。这个时候,母亲就会招呼父亲去田里抓鱼。碰到周末,父亲还会带上我和哥哥一起下田抓鱼。待我们抓到有五六斤鱼的时候,才会收手。来到井水旁,父亲把鱼打理干净后,随手劈根青藤通过鱼腮把鱼穿成一串提在手上,在秋日的阳光里我们父子仨满载而归。
回到家,便是母亲大显身手的时候。她往锅里倒入菜籽油,待油沸腾时放入姜、蒜和海椒,煎出香气,然后把鱼放进锅里,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再注入井水,盖上锅盖“咕隆咕隆”地煮。等到把汤熬成乳白色,撒点盐,加点葱姜蒜,一锅鲜美的稻花鱼带着淡淡的稻花香顿时飘满整个院子。稻花鱼由于生长速度慢,肉质格外细嫩,没有一点土腥味,连骨头都是酥软的。我们把鱼捞净后,母亲就在汤里加些新鲜黄瓜和自家做的灰豆腐,连汤带饭吃得干干净净,每一口都是难以言说的满足。
稻花鱼也连着邻里乡情。每到水稻收割完毕,父亲便放干田里的水,邀上两三个人抓鱼。这时候田里的稻花鱼一般都在一斤左右,大的有两三斤,小的也有四五两。父亲挑着满满的两桶鱼到县城繁华地带叫卖,鱼质好,又新鲜,深受买家青睐。所以父亲的稻花鱼很快就卖完。然后父亲就从菜市场买几斤猪肉、打两斤白酒。把大方桌摆在院坝,喊上左邻右舍,母亲端上大盘回锅肉,凉拌一盘豇豆,再炒一盘南瓜丝,配一碟花生米,一锅红苕稀饭,月光下,几杯酒下肚,满院子的欢声笑语。
多年以后,每到稻子成熟,我总会想起家乡的稻花鱼,想起那锅美味鱼汤,汤里有稻花的清香,有父亲抓鱼的身影,还有母亲精心烹制的温暖,更有对乡愁最朴素的眷恋。
“走,回去煮鱼啰”。同事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就在这时,几尾鱼儿从我的脚下游过,我弯腰去抓,鱼儿尾巴一摆,游向浑浊的泥水深处,瞬间无处可寻。水面荡起的涟漪好像是时光在轻轻摇晃。(作者系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