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荣 “60后”,“大王油茶”品牌创始人,开创第一家专门以重庆油茶为主的店。
蒋超 “80后”,“大王油茶”品牌主理人,开启了“大王油茶”品牌之路。
在很多老重庆人的早饭体系里,除了重庆小面,还有一种美味存在,那便是重庆油茶。这是一种米糊和馓子搭配食用的小吃,曾经在每个清晨,温暖着老重庆人的胃。
8年前,一家名为“大王油茶”的品牌门店在沙坪坝正式注册登记,次年,渝中区鹅岭文创公园正式开园,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商家,它“一炮而红”。是谁助推重庆油茶走上品牌之路?是重庆油茶界的“创二代”蒋超,他让这道美食成功出了圈。
取名“大王”,延续母亲的心愿
沙坪坝区磁器口正街76号,既是蒋超的家,也是他创业梦启蒙的地方。高中时期,母亲王秋荣总是在凌晨3点就起床做准备,凌晨4点30分准时出摊。写有“秋容早餐”的招牌摊点,就设立在距家不远的磁器口景区石牌坊处。
“母亲做的重庆油茶很传统,深受食客欢迎,每天能卖出上百碗。”蒋超印象中母亲很少叫苦,热情对待每位食客,这也是大家喜欢与她打交道的原因。
蒋超大学毕业后,做过建筑行业的工程监理,也在房地产公司当过策划,还尝试考取咖啡师证。2015年年底,蒋超回家,提出想创业。“母亲年纪大了,2012年就不再出摊。当我提出想创业时,母亲说,要不就做重庆油茶吧。”蒋超说,就这样,自己放下做咖啡馆的念头,在磁器口正街76号家门前,卖起了“大王油茶”。2016年,“磁器口大王”的重庆油茶商标成功注册。
在蒋超眼里,母亲是兄弟姊妹里的老大,是家里的“大王”,所以取名“大王油茶”太合适不过。
改良食材,亲自把控生产过程
外表看上去文质彬彬的蒋超,是朋友口中的文艺青年。谁也没想到,谈到油茶,他如此滔滔不绝——
“现在采用的茂汶红花椒,果粒大,油囊密生,麻味纯正。”
“传统的重庆油茶不注重米的选择,我们多次尝试后,最后决定采用贵州大米,因其熬出的米糊比其他地方的更加浓郁。”
“炸的馓子好不好吃,很多时候取决于油温,天气的温度和湿度不同,用油的手法也不同。另外,在馓子的做面工艺上,我和做面师傅对面粉调制的比例进行了无数次调整,不同季节的和面手法也不同……”
蒋超介绍,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传统的手工工艺已跟不上产量,现在采用工厂的专业设备和技术进行定量、定温、定时地生产,但即便如此,每次生产的过程他都要亲力亲为,因为再标准的流程,季节和湿度不同对馓子的口感也有很大影响。
“切面、摊面、炸面、吹冷、装袋,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来把控。”若不是蒋超热爱这份事业,很难能坚持下来。他说,此前,不少人慕名来取经,可是一听说其中的工艺如此繁琐,便摆手离去。
“自己吃无所谓,但是对待客人绝对不行。”蒋超认为,作为一名餐饮人,食品的味道和质感,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一炮而红,尝试在浇头上创新
2016年6月,渝中区鹅岭文创公园正式开园,“大王油茶”在这里“一炮而红”。
“还是老重庆的味道,太怀念了。”一对在国外定居的重庆老夫妻,接连好几年回重庆都来打卡。
“磁器口还是‘土路’的时候我就在吃,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这个味。”一名80多岁的老顾客每次来光顾,都会给蒋超竖大拇指。
为什么如今的重庆油茶一碗难求?蒋超分析说,其制作工艺繁琐,耗时长,且成本不低,并且客群多为老重庆人,年轻人对此认知度不高,这是它不能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为留住客群、扩大客群,他尝试在油茶浇头上搞创新。如今,泡椒鸡杂、辣子肥肠、肉末豇豆等特色油茶浇头,都成为了明星产品。
“8年,开了3家直营店,总月销量在万碗以上。母亲对我的创业成绩是满意的。”蒋超说,看似接了母亲的班,实际上还没接下来,要把品牌做好,任重而道远。
记者手记
他要为重庆油茶代言
为让“大王油茶”走得更远、更稳,目前,蒋超定位做一家综合性的快食店,主要为城市白领、美食爱好者、来重庆的游客提供全天候的餐饮服务。他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虽然做餐饮很累,但他要努力做一家百年老店,为重庆油茶代言,希望有机会将重庆油茶推向全国。
他还提到关于重庆油茶的起源,相关资料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对此,一名重庆知名的学者曾和他进行讨论。“推测是在抗战时期,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川渝生活。其间,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手艺和特色,以交换食物来进行文化交融。北方的馓子、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米糊,以及麻辣鲜香的食材炼制手法,都在川渝地区迸发出‘火花’。川渝油茶或许就是其中的产物。”蒋超说,关于重庆油茶的历史他还在寻找和梳理,希望“大王油茶”也能成为历史性的一笔。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李琅 受访者供图